【明報專訊】在韓國,一個人究竟幾多歲,往往影響其社交活動,甚至連稱呼、說話用語都要按自身與對象年紀而變換,但這個國家多年來混用不同的年齡計算辦法,即使同日出生,在不同計法下可以相差多達3歲,對日常生活和執法等各方面都構成不便。韓國國會本月通過立法,明年6月起統一按陽曆生日為基準的計歲方法,不少國民為屆時可以「年輕」一、兩歲而欣喜,但仍有人為又一傳統文化式微感到遺憾。
韓國《民法》雖以生日為基準的足歲(即實齡)計算為原則,即出生時為零歲,此後每過一次生日便添一歲,可是個別法例和生活層面卻存在另外兩種年齡計法:一種是「虛齡」(或稱虛歲)計法,以出生那一天當一歲,其後凡過農曆年算多一歲;另一種可稱之為「按年計齡法」,縱使不以出生當一歲,但逢踏入陽曆元旦就計年長一歲,而非按出生日期計算。
以一個去年12月31日出世嬰兒為例,倘按香港等多數社會慣用的實齡計法到今天他還未夠一歲;但以虛歲計法,他已年屆兩歲;而根據按年計齡法,他如今是一歲,到明年元旦便兩歲。換言之,計算方法不同,可使人比本該同齡人士年長一歲或兩歲。
虛齡計法源自中國,亞洲國家如韓國後來沿襲使用,但受西方影響,近代中國人多改用實齡計法,日本和朝鮮分別自1950年代和1980年代轉用實齡計法,但是韓國仍以虛齡作部分法律年齡基準,不同計齡法在法律和日常生活的混雜使用,為民眾帶來混亂。
兵役按年計齡 納稅打疫苗計實齡
法制處行政法制革新促進團總管組長柳哲浩(音譯)表示,採用按年計齡法的法律有60餘條,例子包括青少年保護法、兵役法、煙酒購買年齡下限的法規等,但在納稅、醫療和福利等的法例卻以實齡為依歸。類似矛盾體現於新冠疫情期間,韓國防疫通行證採用按年計齡法,但疫苗接種卻按實齡計算。商業方面也有計歲爭議,著名例子是南陽乳業「薪資遞減制」(在延長或保障員工退休年齡的同時,在退休前的一定時間內分階段降低工資的制度)事件,該公司規定僅列明年齡界線是56歲,但未釐清計算辦法,資方版本指用虛齡計算,勞方則主張用實齡,最終要交法院仲裁。
逾八成人主張盡快統一計法
去年國會曾討論統一年齡計法不果。現任總統尹錫悅競選時曾指計算分歧造成紛爭,使經濟蒙受不必要損失,承諾統一計齡方法。在他上台後,法制處今年9月通過政府網站徵詢國民對統一年齡計法的意見,6394名回應者中有81.6%主張盡快統一計法。
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12月初召開全體會議並提出修例,到12月8日國會正式通過《民法局部修正法案》與《行政基本法局部修正法案》,確定明年6月起,統一以按陽曆生日為基準的「實歲計齡法」。當局明年上半年起會展開研究,修訂受今次統一計齡規定影響的法例。
明報記者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