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

年畫的意義

【明報專訊】年近歲晚,養精蓄銳準備大掃除外,別忘記添置揮春、年畫,來年圖個趨吉避凶。揮春,不少人親自揮毫;自畫年畫又何妨?說到年畫圖畫,或會想起貼在戶前的兩位門神,然年畫自古已有仕女、戲曲等多元題材。所貼位置不囿於門戶,只要適合所貼之處,祝福亦可散落四周。


插畫家李香蘭自2012年(龍年)開始畫年畫,「當時有一種很强烈的感覺想畫一些東西去守護屋企」,於是畫了第一幅年畫送給家人。而且她覺得坊間年畫來去只是「恭喜發財」、「身體健康」等祝賀套語,未必貼合各人需要,且畫中生肖動物的故事也可更豐富。自畫的話,就可因應各人需要,圖畫變化亦更大,譬如她每年都會送一張「大事亨通」給媽媽貼在廁所,或者愛犬耳仔出了毛病,就送一張「耳仔健康」給牠。

3年前,學生偶然在她的家裏看到那些年畫,萌生興趣,她便開始了教人自己畫的學習班。本來今年也是實體班,但因不少人確診而改為網上直播,「發現網上報名也有很多人想學畫年畫」。在大概一個鐘頭的網上直播,她期望「給大家入門和提議,其實大家可以畫多一些關於自己的年畫」;對於不少去了外國的朋友而言,「都會有一份意義,不是我們在香港才能夠join到」。

今年網上教學主要呼應兔年教畫兔仔。她觀察到兔仔動作不多,跳起亦相較少見,如打算繪畫兔仔躍起,難度則相對較高,反而兔仔毛髮的質地及五官比較突出,「所以我教的時候,主要在質地和質感上去做」。不少年畫都會呼應生肖,但她强調生肖未必是主角,反可突出自身願望多一點。「因為擺年畫的意思即是擺全年,要合乎那個人的質地和生活特質去創作」,譬如視乎職業和本身願望。她就曾送滿佈肌肉男的年畫給一個渴望男友的朋友。

教了畫年畫一陣子,她發現大家平日或許不會拿起筆墨,所以不習慣用水墨,變相害怕落筆,「變了寫揮春多一點,因為出錯率頗高,又擦不去」。她覺得不用那麼介懷,過往「有些學生將動物畫到好像妖怪那樣,但又幾有特色」。她覺得水墨的好玩之處在於充滿變化和意外,往往超出你預期。即使不似預期,仍可送上莫大祝福,「好難得有機會畫東西親手送給人,你不會只畫一張年畫,你會畫很多,可以將心意送給你珍惜的人,我認為這是畫年畫的很大意義」。

「李香蘭年畫班@YouTube Live」

日期:1月15日(周日)

時間:下午3:00

YouTube頻道:好蘭正

文˙嚴嘉栢

編輯•王翠麗

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

兵馬俑考古新發現

【明報專訊】陝西省文物局昨發布2022年度陝西重要考古發現,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發掘又有新收穫,考古工作者對陵園外圍的大型陪葬坑「一號坑」進行了持續十餘年的第三次考古發掘,新發現陶俑220餘件,並初步釐清軍陣的排列規律,還明確了秦陵陶俑的製作程序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申茂盛表示,此次考古發掘顯示,俑坑甬道被人挖開過,推測能夠利用甬道進入俑坑破壞的人,可能是投降西楚霸王項羽的秦兵。一號坑的第三次考古發掘開始於2009年,發掘面積約430平方米,目前共清理陶俑220餘件、陶馬16匹、戰車4乘,以及車馬器、兵器、生產工具等。



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

虛齡,長幼有序

【明報專訊】韓國人慣用虛齡,除受中國文化影響,據說因昔日農村社會子女眾多,一般父母不太記得不同子女生日,故劃一以踏入新禧就當長大一歲計算。韓國人來年6月採用足齡計算辦法,使許多人驟然有「年輕起來」感覺,但同輩相處或多或少因此起變化。

一位1994年出生人士受訪時說:「本來明年就滿30歲,多少有些鬱悶,但聽到可以多過一年『廿來歲』的消息,不禁欣喜。」有些人甚至呵呵笑說押後一年「登五」或「進六」(達到50或60歲),「有回春感覺」。有一些因為計算法而出現「老妻少夫」的夫婦、「女大男小」的情侶,在新計法下變回同齡而感到寬心。

韓國人向來講究長幼有序。初認識者往往先問清楚年齡和輩份。倘若對方年紀比自己大,一般需用敬語;反之,可用較輕鬆平常說法。在學校和職場,即使屬同級,年紀小的卻往往得聽年長的吩咐、當年長的「跑腿」。

懷胎起計歲 反映尊重生命促保留

但有大學生受訪說:「只要有一歲之差,就會稱年長者為兄、姊,日後按生日計齡,會令這些關係的彼此相處變得難為情。」有些人則認為從懷胎起計算年紀,反映韓國尊重生命的美好價值觀,應予保留。

(綜合報道)

(環球熱話)

虛齡

【明報專訊】在韓國,一個人究竟幾多歲,往往影響其社交活動,甚至連稱呼、說話用語都要按自身與對象年紀而變換,但這個國家多年來混用不同的年齡計算辦法,即使同日出生,在不同計法下可以相差多達3歲,對日常生活和執法等各方面都構成不便。韓國國會本月通過立法,明年6月起統一按陽曆生日為基準的計歲方法,不少國民為屆時可以「年輕」一、兩歲而欣喜,但仍有人為又一傳統文化式微感到遺憾。

韓國《民法》雖以生日為基準的足歲(即實齡)計算為原則,即出生時為零歲,此後每過一次生日便添一歲,可是個別法例和生活層面卻存在另外兩種年齡計法:一種是「虛齡」(或稱虛歲)計法,以出生那一天當一歲,其後凡過農曆年算多一歲;另一種可稱之為「按年計齡法」,縱使不以出生當一歲,但逢踏入陽曆元旦就計年長一歲,而非按出生日期計算。

以一個去年12月31日出世嬰兒為例,倘按香港等多數社會慣用的實齡計法到今天他還未夠一歲;但以虛歲計法,他已年屆兩歲;而根據按年計齡法,他如今是一歲,到明年元旦便兩歲。換言之,計算方法不同,可使人比本該同齡人士年長一歲或兩歲。

虛齡計法源自中國,亞洲國家如韓國後來沿襲使用,但受西方影響,近代中國人多改用實齡計法,日本和朝鮮分別自1950年代和1980年代轉用實齡計法,但是韓國仍以虛齡作部分法律年齡基準,不同計齡法在法律和日常生活的混雜使用,為民眾帶來混亂。

兵役按年計齡 納稅打疫苗計實齡

法制處行政法制革新促進團總管組長柳哲浩(音譯)表示,採用按年計齡法的法律有60餘條,例子包括青少年保護法、兵役法、煙酒購買年齡下限的法規等,但在納稅、醫療和福利等的法例卻以實齡為依歸。類似矛盾體現於新冠疫情期間,韓國防疫通行證採用按年計齡法,但疫苗接種卻按實齡計算。商業方面也有計歲爭議,著名例子是南陽乳業「薪資遞減制」(在延長或保障員工退休年齡的同時,在退休前的一定時間內分階段降低工資的制度)事件,該公司規定僅列明年齡界線是56歲,但未釐清計算辦法,資方版本指用虛齡計算,勞方則主張用實齡,最終要交法院仲裁。

逾八成人主張盡快統一計法

去年國會曾討論統一年齡計法不果。現任總統尹錫悅競選時曾指計算分歧造成紛爭,使經濟蒙受不必要損失,承諾統一計齡方法。在他上台後,法制處今年9月通過政府網站徵詢國民對統一年齡計法的意見,6394名回應者中有81.6%主張盡快統一計法。

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12月初召開全體會議並提出修例,到12月8日國會正式通過《民法局部修正法案》與《行政基本法局部修正法案》,確定明年6月起,統一以按陽曆生日為基準的「實歲計齡法」。當局明年上半年起會展開研究,修訂受今次統一計齡規定影響的法例。

明報記者